【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的意思】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”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,意思是:犯了错误却不加以改正,这才是真正的过错。这句话强调的是知错不改的严重性,认为仅仅犯错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明知错误却不愿改正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文 | 子曰: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” |
背景 | 孔子在教导弟子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,并积极改正,而不是掩盖或忽视错误。 |
二、逐句解析
原文 | 解析 |
过 | 指的是错误、过失、缺点等 |
而 | 表示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 |
不改 | 不去改正、不加以纠正 |
是谓过矣 | 就叫做真正的过错 |
三、深层含义
1. 知错是第一步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
2. 改过才是关键
如果只是知道错误而没有实际行动去改正,那么这种“知”就毫无意义。
3. 过而不改,罪加一等
有些人明知自己有错,却因面子、习惯或懒惰而不去改正,这样的行为比单纯犯错更可恶。
4. 道德修养的核心
在儒家思想中,修身养德是人生的重要目标,“改过”正是修身的重要体现。
四、现实意义
方面 | 说明 |
个人成长 | 犯错是常态,但不断反思和改正才能进步 |
人际关系 | 对他人错误若一味宽容而不指出,可能助长不良风气 |
领导管理 | 管理者若对下属的错误视而不见,会损害组织纪律 |
教育引导 | 教育孩子时,应鼓励他们正视错误,而非掩盖或逃避 |
五、总结
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”不仅是孔子对弟子的劝诫,更是对后世的一种深刻提醒。它告诉我们:犯错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知悔改。只有勇于面对错误,并努力改正,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与道德修养。
表格总结: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论语·卫灵公》 |
原文 | “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” |
含义 | 犯错而不改正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错 |
核心思想 | 知错不改比犯错更严重 |
现实意义 | 促进个人成长、改善人际关系、加强管理、教育引导 |
总结 | 犯错不可怕,关键在于改正;知错不改,才是真正的过失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