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遁是什么意思】“遁”是一个汉语汉字,读音为“dùn”,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于表示“逃跑、隐避、躲藏”的意思。它在古代汉语中也有更丰富的含义,如“逃避责任”、“退让”等。下面将从字义、用法、常见词语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字义总结
汉字 | 部首 | 笔画 | 读音 | 基本释义 |
遁 | 辛 | 12 | dùn | 逃跑、隐避、躲避;也指退让、不正面应对 |
“遁”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中,原意是“逃走”。后来引申为“避开、躲避”,也可用于比喻“逃避现实或责任”。
二、常见用法与解释
词语 | 含义解释 | 示例句子 |
逃遁 | 逃跑、逃离 | 敌人被包围后,纷纷逃遁。 |
隐遁 | 隐藏、退隐 | 他因不愿卷入是非,选择隐遁山林。 |
躲遁 | 躲避、闪躲 | 小偷见警察来了,赶紧躲遁。 |
自遁 | 自我逃避、自我放逐 | 他因压力过大,开始自我遁世。 |
遁词 | 托词、借口 | 他总是用遁词来推卸责任。 |
遁世 | 退出世俗、隐居 | 古人常以遁世为志,追求清静生活。 |
三、文化与哲学中的“遁”
在古代哲学中,“遁”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逃避,有时也象征着精神上的退让或超脱。例如:
- 道家思想:主张“无为而治”,强调顺应自然,有时会用“遁”来形容对世俗的远离。
- 儒家思想:虽强调入世,但也承认在特定情况下“遁”是必要的,如“君子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。
四、总结
“遁”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字,主要表示“逃跑、躲避、隐避”的动作或状态。在日常使用中,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逃避行为;在文学和哲学中,则常用来表达一种对现实的疏离或超脱态度。
总结要点 | 内容简述 |
字形结构 | 由“辛”和“遜”组成,表“逃避”之意 |
常见用法 | 逃遁、隐遁、躲遁、遁词等 |
文化意义 | 表示逃避、退让,也含超脱之意 |
现代应用 | 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的回避行为 |
如需进一步了解“遁”在古文中的具体用法或与其他字的搭配,可参考《说文解字》或相关古籍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