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什么是黄钟毁弃瓦釜雷鸣】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”是一句出自《楚辞·卜居》的古语,原意是说高贵的乐器(黄钟)被废弃,而粗劣的陶罐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。这句话常用来比喻贤才被埋没,庸人却得势,社会风气不正,是非颠倒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楚辞·卜居》 |
原文 | 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;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” |
背景 | 战国时期,屈原在《卜居》中借对贤臣的提问,表达对现实政治腐败、人才被压制的不满。 |
二、字面解释
- 黄钟:古代音律中的最高音,象征正统、高雅、贤能之人。
- 瓦釜:陶制的锅,声音低沉粗糙,象征庸俗、无能之人。
- 毁弃:被抛弃、忽视。
- 雷鸣:发出巨大的声响,比喻庸人喧嚣、得势。
整体意思是:贤能之士被冷落,而庸人却喧闹得意,社会出现不公现象。
三、引申含义
方面 | 解释 |
社会现象 | 贤者不得志,庸人占据高位,形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局面。 |
个人遭遇 | 有才能的人因环境或制度原因无法施展抱负,反被小人排挤。 |
文化寓意 | 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。 |
四、现代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:
- 在职场中,有能力的人可能因为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被忽视,而善于拍马屁的人却升职加薪。
- 在学术界,真正有研究精神的人可能默默无闻,而浮夸、炒作的人却名声大噪。
- 在政治领域,清廉正直的官员可能被边缘化,而权谋手段高明的人却掌握实权。
五、相关成语与典故
成语/典故 | 含义 |
劣币驱逐良币 | 与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”意思相近,形容坏的取代好的。 |
伯乐相马 | 比喻识才、用才的重要性,与“黄钟毁弃”形成对比。 |
世道人心 | 强调社会风气对人才发展的影响。 |
六、总结
“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”不仅是对古代社会现象的描述,也揭示了人性、制度与时代之间的复杂关系。它提醒我们,社会的进步需要尊重人才、维护公平,避免让真正的贤才被埋没,让庸人喧嚣一时。
项目 | 内容 |
核心含义 | 贤才被弃,庸人得势,社会不公 |
现代启示 | 需要重视人才,建立公平机制 |
文化价值 | 反映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与批判精神 |
通过理解这句古语,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,也更珍惜当下的社会环境与机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