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拔地而起意思及其造句】“拔地而起”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建筑物或事物迅速、高耸地出现。这个成语形象生动,富有画面感,广泛用于描写高楼大厦、山峰、桥梁等从地面突然升起的景象。
一、成语解释
词语 | 拔地而起 |
拼音 | bá dì ér qǐ |
含义 | 形容建筑物或事物从地面迅速、高高地升起,多用于描述建筑或自然景观。 |
出处 | 出自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其民皆有志节,不为权势所屈,虽死不悔。故能拔地而起,雄视四方。”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,尤其在描写建筑、山峦、城市景观时使用较多。 |
二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高耸入云、直插云霄、突兀而起 |
反义词 | 倒塌、沉降、平缓 |
三、造句示例
句子 | 解释 |
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,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。 | 描述城市中新建的高层建筑快速崛起。 |
黄山的奇峰拔地而起,令人惊叹不已。 | 描写自然景观中山峰高耸的景象。 |
这座跨海大桥拔地而起,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。 | 表达桥梁从地面开始建造并最终建成的过程。 |
在废墟上,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。 | 表示在旧址上重建的建筑物。 |
四、使用注意事项
1. 适用对象:主要用于描述建筑物、山体、桥梁等具有高度和体积的事物。
2. 语气色彩:多为褒义,表达一种壮观、宏伟的感觉。
3. 搭配习惯:常与“高楼”、“山峰”、“桥梁”等名词搭配使用。
五、总结
“拔地而起”是一个形象生动、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适用于多种场景,尤其是描写建筑或自然景观的崛起过程。通过合理的造句,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在写作中适当运用此成语,能够使文章更加生动、具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