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必修二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】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是《孟子》一书中的重要篇章,主要记录了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,阐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仁政主张。本文以加表格的形式,对本篇的原文、译文进行整理,便于理解与学习。
一、
《梁惠王上》是《孟子》全书的开篇,重点在于孟子通过与梁惠王的对话,提出“仁政”理念,强调统治者应以民为本,施行德治,而非仅靠武力或权谋。文中多次提到“王道”与“霸道”的区别,指出仁政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。同时,孟子还提出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”的道德观念,倡导社会和谐与互助精神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孟子见梁惠王。王曰:“叟!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 | 孟子拜见梁惠王。梁惠王说:“老先生!您不远千里而来,是不是有什么利于我国的办法呢?” |
孟子对曰:“王何必曰‘利’?亦有‘仁义’而已矣。王曰‘何以利吾国’?大夫曰‘何以利吾家’?士庶人曰‘何以利吾身’?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。” | 孟子回答说:“大王为什么一定要说‘利’呢?只要有‘仁义’就可以了。大王说‘怎么使我国有利’,大夫说‘怎么使我家有利’,士人和平民说‘怎么使自己有利’,上下互相争夺利益,国家就会陷入危险。” |
“万乘之国,弑其君者,必千乘之家;千乘之国,弑其君者,必百乘之家。万取千焉,千取百焉,不为不多矣。苟为后义而先利,不夺不餍。” | “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,弑杀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;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,弑杀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家族。从一万中取一千,从一千中取一百,这已经不算少了。如果只顾后义而先利,那他们就不会满足。” |
“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,未有义而後其君者也。王亦曰‘仁义’而已矣,何必曰‘利’?” | “没有一个仁爱的人会抛弃自己的亲人,也没有一个讲义的人会把君主放在后面。大王只要说‘仁义’就可以了,为什么要说‘利’呢?” |
梁惠王曰:“寡人愿安,无以利为。” | 梁惠王说:“我希望国家安定,不以利益为重。” |
孟子曰:“王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。不违农时,谷不可胜食也;数罟不入洿池,鱼鳖不可胜食也;斧斤以时入山林,材木不可胜用也。谷与鱼鳖不可胜食,材木不可胜用,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。养生丧死无憾,王道之始也。” | 孟子说:“大王如果明白这个道理,就不必希望百姓比邻国多。不违背农时,粮食就吃不完;细密的渔网不放进池塘,鱼鳖就吃不完;按季节砍伐树木,木材就用不完。粮食和鱼鳖吃不完,木材用不完,这就让百姓在生养死葬方面没有遗憾。生养死葬没有遗憾,就是王道的开始。” |
三、结语
《梁惠王上》不仅展现了孟子的政治哲学,更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注与对仁政的推崇。通过这篇对话,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儒家思想中“以民为本”的核心价值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,提醒我们关注公平、正义与社会和谐。
注: 本文为原创内容,结合原文与翻译,采用总结加表格形式呈现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的核心思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