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白雪却闲春色晚】一、
“白雪却闲春色晚”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《南园十三首》之一,原句为:“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。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。”而“白雪却闲春色晚”则是对这一意境的引申与扩展,表达了一种在春光迟暮、寒意未退之时,依然有生命顽强生长的景象。
这句话蕴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坚韧不拔的精神,既描绘了自然界的循环更替,也隐喻人生中虽处逆境,仍不放弃希望的态度。它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,更是对生命力的赞美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。
二、核心要点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李贺《南园十三首》(原诗为“白日不到处,青春恰自来”) |
意境 | 春色已晚,白雪犹存,表现自然界的冷暖交替 |
主题 | 生命力的顽强、希望的存在、对美的追求 |
情感 | 略带哀愁,但不失积极向上的精神 |
文化内涵 | 象征逆境中的坚持与希望,体现中国古典诗词的哲理美 |
三、延伸思考
“白雪却闲春色晚”不仅仅是一句诗句,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写照。在现实生活中,人们常常会遇到类似“春色晚”的时刻——或许是事业受阻、情感失落,或是身体不适、心情低落。这时,若能像诗句中所描述的那样,即使身处寒冷,也要保持内心的温暖与希望,便能迎来属于自己的“春色”。
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。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压力,我们更需要学会在寒冬中寻找春天,在黑暗中看到光明。正如“白雪”虽冷,却也象征纯洁与宁静;“春色晚”虽迟,终将到来。
四、结语
“白雪却闲春色晚”,不仅是一幅自然画卷,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。它提醒我们: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都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希望。只有这样,才能在人生的四季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抹春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