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形影相吊出处于哪里】一、
“形影相吊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孤独无依、无人相伴的凄凉状态。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古代文学作品,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。
根据现有文献资料,“形影相吊”最早见于东晋时期文学家李密的《陈情表》。文中写道:“臣少多疾病,九岁不行,零丁孤苦,至于成立。既无伯叔,终鲜兄弟,门衰祚薄,晚有儿息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,内无应门五尺之僮,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”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年幼时孤苦无依、无人照顾的处境,情感真挚动人。
虽然“形影相吊”最早出现在《陈情表》,但在后世的诗词、文章中也被广泛引用,用以表达孤独、寂寞的情感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成语名称 | 形影相吊 |
出处 | 《陈情表》——李密(东晋) |
原文出处 | “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。” |
释义 | 形体与影子相互安慰,比喻人孤独无依,无人陪伴。 |
使用场景 | 多用于描写个人孤独、无助、凄凉的处境,常见于文学作品中。 |
文化背景 | 源自古代文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,体现儒家文化中对亲情、孝道的重视。 |
后世引用 | 被后世文人广泛使用,如唐代诗人、宋代词人等,用于抒发孤独情绪。 |
三、结语
“形影相吊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。它承载着古人对孤独、无助的深切体会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情感细腻描写的传统。了解其出处和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情感表达,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共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