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巢之下焉有完卵原文】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是一句出自《左传》的成语,原意是:如果鸟巢被毁,里面的蛋就不可能完好无损。这句话常用来比喻在整体遭到破坏或毁灭时,其中的个体也难以幸免。
一、原文出处与背景
该句最早见于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,原文如下:
> “巢之倾也,其卵不存。”
后世演化为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,意思是:如果鸟巢倒塌了,那么里面的蛋就不会有完整的。
这句话最初用于描述国家或集体的兴衰对个人命运的影响。后来,它也被广泛应用于文学、政治、社会等领域,用以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二、含义解析
项目 | 内容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 |
原文 | “巢之倾也,其卵不存。” |
演化版本 | 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 |
含义 | 整体受损,个体难保;群体遭遇不幸,个人也难以独善其身 |
用法 | 常用于比喻国家、组织、家庭等集体遭受打击时,成员也会受到牵连 |
三、引申意义与现实应用
1. 历史背景中的使用
在古代,这句话常用于政治斗争中,比如一个政权崩溃后,与其相关的官员、家族往往也会受到牵连,体现了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的道理。
2. 现代语境下的运用
- 企业风险:一家公司破产,员工可能失业,股东资产缩水。
- 家庭关系: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依存,一人出事,全家受影响。
- 社会现象:如经济危机、战争、自然灾害等,往往影响整个社会,个体难以置身事外。
3. 哲学层面的理解
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、“整体观”的思想,强调个体与环境、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不可分割性。
四、总结
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比喻,更是一种深刻的生存智慧。它提醒人们,在面对集体命运时,个体不应盲目乐观,而应认识到自身与整体的紧密联系。无论是国家、组织还是家庭,只有整体稳固,个体才能得到保障。
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巢之下焉有完卵 |
出处 | 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 |
原文 | “巢之倾也,其卵不存。” |
现代表达 | 巢之下焉有完卵 |
含义 | 整体受损,个体难保 |
应用领域 | 政治、历史、社会、企业、家庭等 |
哲学意义 | 强调个体与整体的依存关系 |
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,“巢之下焉有完卵”不仅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也是现代社会中值得深思的警示语。